干槽症(Dry Socket)是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,主要表现为牙槽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溶解,导致骨壁暴露并继发感染。以下是其发病时间、临床表现及关键信息的综合整理:
干槽症通常出现在拔牙后 2-5天,不同文献对具体时间略有差异:
多数情况:集中在拔牙后 3-4天(占比高)。
早期病例:部分患者可能在 2-3天出现症状,尤其是创伤较大的阻生智齿拔除术后。
延迟病例:极少数体质较差者可能延迟至 7天左右。
关键机制:拔牙后24小时内血凝块开始机化,若因感染、创伤或护理不当导致血凝块脱落,牙槽骨暴露后引发炎症反应,需3天左右发展为明显症状。
剧烈疼痛
疼痛呈 持续性、放射性,可扩散至同侧耳朵、太阳穴、头顶或下颌区。
普通止痛药(如布洛芬)成果不佳,需就医处理。
口腔异味
因厌 氧菌感染,拔牙窝内坏死组织分解产生 腐臭味(类似臭鸡蛋或粪便),患者常主诉“口臭难以忍受”。
局部检查特征
牙槽窝 空虚,可见灰白色腐败血凝块或直接暴露骨面,探针触碰骨壁时疼痛剧烈。
周围牙龈轻度红肿,但颌面部通常无明显肿胀。
伴随症状
部分患者伴低热或下颌淋巴结肿大。
若未及时治疗,可能发展为骨髓炎,疼痛持续10天以上。
易发人群:吸烟者、女性(雌激素促进血凝块溶解)、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。
鉴别要点:正常术后疼痛在2-3天内逐渐减轻,而干槽症疼痛 持续加重 且伴异味。
治疗:需口腔医生清创(3%过氧化氢冲洗)、填塞碘仿纱条,并配合抗生素(如甲硝唑)。
预防: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、吸烟或舔舐伤口,减少血凝块脱落风险。
注:若拔牙后3天出现异常疼痛或腐臭,建议立即就医。